2023年12月10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千亿·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下称“政管学院”)主办的“在田野与理论之间”质性与案例研究青年圆桌论坛隆重举行。会议邀请了五位长期在质性与案例研究领域知名、活跃的青年学者共同开展线上研讨。来自全国多所普通高校、党校(行政学院)及科研院所的公共管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教师、学生通过腾讯会议、网络直播的方式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腾讯会议参与人数近750人。
会议主持甘甜老师
在开幕式上,政管学院副院长吕维霞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她首先对与会嘉宾、教师、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在致辞中,她指出政管学院高度重视质性与案例研究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成立了由甘甜和徐萌萌两位青年老师牵头的“质性与案例研究”科研育人团队,本次论坛也是科研育人活动的重要一环。随后,她回顾了政管学院的发展历程。学院的前身是1974年成立的海关管理系,至今办学已有49年的历史。当前,学院正紧扣国家发展需要,优化学科布局,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吕维霞副院长致辞
随后,五位青年学者分别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展开分享和讨论。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钟宗炬围绕“田野调查: 从回应国家治理的重大现实需求到理论关切”做主题发言。他首先指出,我们走向田野的原因既与不满足于二手数据、眼见为实的需要有关,也与科学研究对曝光度低的现象、反常现象等特有的兴趣有关,还与后实证主义范式对普遍真理的摒弃而拥抱基于特定事实的解释有关。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应急管理之所以走向田野,在于这一领域主要面向风险社会中社会系统的无序状态,而田野研究能够准确捕捉当社会系统处于无序状态时政府及相关主体的运行状态。随后,他指出田野调查的认知误区,如“导师的田野不是你的田野”“偏信则暗”等。在第二部分,他围绕“如何走向田野”展开,强调要注重开拓渠道、建立信任,并注重田野资料的信度。在最后一部分,他以应急管理为例,讨论田野调查如何回应治理需求和理论关切。他指出应急管理具有实践导向的特征,而其中一项重要的现实需求便是稳评专业化。田野调查可以通过对具体、易变的实践提炼出一般性知识。
钟宗炬老师主题发言
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李春生以“循证式田野调查:零碎的日常观察如何拼凑出完整的理论图景?”为题展开报告。他首先指出理想中的田野调查,如“与已有理论的演绎高度契合”“调研对象事无巨细给你讲述”“有充足的事件让你选择观察”往往是不存在的,而刚走进田野时,大家通常会遭遇“被调研对象带着走”“被书本知识带着走”“调研都是走马观花”等困惑。由于案例研究具有知识生产的属性,而知识在实践中具有多重属性,且具有多重类型,因此田野调查生产的是“实践性知识”或“地方性知识”。最后他围绕近期在《公共管理学报》发表的研究《技术隐性控制欲部门纵向扩权——以P区城管部门为例》,指出质性与案例研究就是“田野与理论的交互再生产”过程。在进入田野需要充分的理论准备,发现其中的观察困惑,联想理论的启示,但是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需要经历多次试错。因此,田野调查需要不断在田野与理论之间来回穿梭,最终讲好案例背后的知识故事。
李春生老师主题发言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吴件以“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田野中的问题转换与平衡”为题做主题报告。他首先指出,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脱节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当前二者总体处于“相看两厌”的不良状态。这一议题实际上反映了公共管理所面临的两大挑战,即学科认同与发展的危机和基础理论与“大问题”的争论。梳理公共管理思想史脉络,会发现重要代表人物往往既是实务家又是理论家,但如今“话语圈”和“学术圈”让学者成为职业研究者,却疏离于实务,这也是导致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脱节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在于“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的转化与平衡”。基于此,他指出当前经典的“理论问题研究设计”和“实践问题研究设计”各有不足,他倡导通过“问题转化”“心理转化”“话语转化”等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平衡与转化,从而通过田野证据来识别因果机制,并进行哲学转化升级。最后,他结合在《公共管理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基层部门职责越位及其制度逻辑—对市场监管领域的观察》指出,田野调查勿“走马观花”、戒“偏信则暗”、不“只观其言”、别“点到为止”。
吴件老师主题发言
南开大学周恩来千亿·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凌争老师以“田野调查的‘幻想’与‘真相’”为题做主题发言。他首先指出,公共管理领域自诞生起,便遭遇能否回应重大实践需求的质疑。鉴于此,研究者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理解治理研究,而不只是将研究视为概念制造和数据收集的过程,而以实证研究为代表的方法成为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重要范式。他认为研究如烹饪,方法与田野调查是菜谱与食材的关系。随后,他指出,案例研究探索因果关系,强调因果机制,也是发现和提炼因果关系或机制的“技艺”。与量化研究相比,质性研究的难点在于证据的寻找。他进一步指出,田野研究要特别注意存在的“幻象”,包括“丰富的文字材料”“热闹的实地考察”“真实的会议交流”,因为实际情况是田野往往被人为建构,素材的真实性需要细致甄别。最后,他指出田野调查的真相是田野客体具有“避害”倾向,田野主体会干扰田野个体的日常生活,“短平快”的田野调查可能并不被田野客体认可,他们不会轻易反馈真相。同时,他还指出,通过长时间在田野的扎实工作与田野客体“打成一片”,核心不在于长时间,而是获得田野客体的信任。由于真实的田野存在“善意认知偏差”,且面临“长期过程”“复杂的内容”“环境的冷漠”等三大难题,因此,我们决不能低估田野调查的难度。
凌争老师主题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叶志鹏老师围绕“定点田野调查中的理论生长”展开主题报告。他首先指出了定点田野调查的传统及其特点,认为定点田野调查就是“针对特定空间尺度(县市、街镇、村居),特定单位或特定群体的追踪研究”。这一调查传统来源于人类学和社会学,其经典代表人物是知名学者费孝通教授。这一调查传统的方法论意蕴是借助反思性继承实现田野与理论间的来回穿梭、螺旋式共生;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启示上,实现统一(全局)性与地方(本土)性的平衡。他还指出,定点田野具有“可追踪,览全貌”“地方性,观变迁”“小切口,大问题”“穿透性,厚理论”的特点。随后,他介绍了自身定点田野的经历。一方面,他长期关注温州的发展,且这一田野经历从2012年开始,持续至今。另一方面,他长期关注苏南地区,从2014年开始追踪,并坚持到现在。由此,他产出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他认为,理论生长的途径有三,包括提出分析性概念、提出新理论解释和提出新的因果机制。同时,在理论生长的尝试中,同样的田野调查资料,可以在不同的理论分支领域“开花结果”。具体来说,研究者可以首先选定理论领域,这是主干;其次,选定研究视角,这是枝杈;最后,选定田野对象,这是树叶。在同一理论领域,可以从不同研究视角分析田野对象,从而实现同一田野材料不同的理论生长目标。最后,他提出了定点田野的研究思考,既包括要选择一个重要的定点案例、选择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深度参与定点田野的发展实践并成为其中的实践专家,也包括充分利用已有的社会网络资源、积累个人社会网络、积累田野时间,还包括在田野与理论之间来回穿梭、在投稿与返修中不断修正理论。
叶志鹏老师主题发言
在圆桌讨论以及观众提问环节,五位老师为别就“质性与案例研究中的研究伦理冲突和焦虑”“同一田野资料在多篇论文中的编码困惑”“理论积累技巧”“KKV的路径与贡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回应。
最后,政管学院教师甘甜进行会议总结。他首先代表主办方对五位与会嘉宾表示诚挚感谢,并指出本次会议易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他还指出,田野调查的关键是“具备自然而然的生活态度”与“尊重生活常识和逻辑”,既要在田野中扎根,做到精深,也要在理论思考中具有广博的视野,从而跳出“田野”,实现从田野到理论的跨越。
千亿·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将在明年继续推出系列学术研讨活动,期待更多师友参与和关注。
论坛合影